温莎大学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南澳大学

南澳大学

习七年知青岁月激励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奋斗的幸福观

加拿大温莎大学世界排名2024-07-05南澳大学旧金山大学

习七年知青岁月激励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奋斗的幸福观

   幸福是主体性的体验,是个人价值观的体现。对幸福的理解,直接响人生目标的确立,直接关乎个体的职业规划。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这里的乐就带有幸福的含义,这种幸福是达到一定道德境界后发自心里的快乐。哪怕在物质生活条件极其匮乏的情况下,依然不改其乐。

   在此基础上,儒家进一步强调幸福应该是全社会的幸福,是普天下的快乐。《大学生的幸福观》中提出“大同”的概念,强调“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要求实践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

   马克思也强调个人幸福和社会幸福的统一,认为“一个人只有选择了为人民服务的职业,只有为人类多数人的幸福而工作,才是高尚的人,才能得到真正的幸福”。

   当代大学生正处于价值观确立期、职业规划选择期,树立正确的、奋斗的幸福观尤为重要。

   西晋时期的左思出身寒微、相貌普通、讷于言辞,先后学书法、学弹琴,但都没有大的成就。史料记载,他的父亲在和朋友交流时,认为儿子智力不高、比较笨拙。左思不服气,发奋学习,以勤补拙。为了写好《湖南有哪些好大学》,他在吃饭、走路时都想着文章。家中茅厕里也放着纸笔,一旦琢磨出了好句子,便随时记下。

   当时,在洛阳任职的才子陆机也在准备《大学生的幸福观》,听闻此事竟讥笑道:他写的文章只配给我盖酒瓮。左思毫不动摇,甚至请求担任掌管国家书典籍的秘书郎,以借机苦学苦。日积月累之后,他花了十年时间终于写成《香港大学qs》。达官显贵竞相传抄,一时“洛阳纸贵”。

   翻译家朱逸森出生在旧社会,15岁时到上海当学徒。新中国成立后,他凭借执着和努力成为俄文专业的大学生,并于19年被公派到苏联学习,在莫斯科大学取得博士学位后回国任教,成为的契诃夫翻译专家和k21的俄语教师,被授予中国俄语教育杰出贡献。

   从先贤、前辈身上不难发现,无论身处何种年代、何种处境,都需要确立正确的、奋斗的幸福观。幸福不会从天而降,梦想不会自动成真。人世间的一切幸福都需要靠辛勤劳动来创造。只有奋斗的人生,才称得上幸福的人生。

   通过劳动创造价值、通过奋斗创造幸福的过程,也是确证真善美的过程。人在运用自身本质力量的过程中,能够获得精神上的愉悦和富足,这是真正的幸福。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奋斗者是精神最为富足的人”。

   一是将幸福看作物质与感官的享受。这种认识是浅层的,这样的幸福也只能是短暂的、瞬时的。幸福与否,不只是关乎物质和金钱。依靠自己的能力实现成长乃至超越,才会更有幸福感、获得感和满足感。如果再上升一个层次,不是为了挣钱而工作,而是为了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而工作,就是真正拥有、真正幸福。

   二是将幸福为一种依赖于外界的附加物,认为幸福就是具体的东西,如有了车子就幸福,有了房子就幸福。这种错误的幸福观容易导致功利主义价值观,不利于培养高尚的情操、优良的品质。

   三是将幸福等同于不受苦、没有辛劳的状态。在持这种观点的人看来,即便不能获得某些快乐与享受,也要避免遭受痛苦与艰辛。这种错误的幸福观体现在职业规划上,就是对具有挑战性的工作等存在畏惧情绪,不愿意走出所谓的“舒适区”。

   四是将幸福仅仅当成个人的事。这种错误的幸福观将个人幸福与国家、社会的发展割裂开来,容易导致只一己利益和短期回报,不能真正把个人发展与国家需要、民族复兴有机结合起来。

   如何更好地帮助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奋斗的幸福观,可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引导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奋斗的幸福观,有必要进一步发挥历史中的代表人物、典型故事的示范引领作用,也可以挖掘身边的典型。“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榜样的引领。中国人民自古就明白,世界上没有坐享其成的好事,要幸福就要奋斗。

   19年1月,不满16岁的习同志来到梁家河插队,在这里度过了7年知青岁月。这7年,是习同志与梁家河村民共同奋斗的7年。虽然陕北产煤、产油,但当时老百姓还是用煤油灯,有的人家甚至连煤油灯的煤油都买不起。习同志担任大队党支书时,到四川学习办沼气池,克服重重困难,建成了k22口沼气池。村民们开始用沼气做饭,后来还用沼气发电,生活一步步得到改善。

   在梁家河的7年时间,习同志与村民们用共同奋斗解决了生活困难、打下了幸福生活的重要基石,树立了奋斗创造幸福的榜样。

   当代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塑造期,对自我、对世界的认知还不完善,心智与性格还处在不断成熟的阶段,容易受到不同思想观念的响。在日常教育中,要把握好这一特点,加强科学引导与纠偏。

   比如,通过理论学习、讲座报告等形式丰富教育渠道,讲清劳动创造价值、通过奋斗创造幸福的道理;发挥好五四、七一、十一等重要节点的育人作用,通过案例教育、主题团日、谈心谈话等形式,有针对性地帮助年轻人提升分辨能力。

   作者:华东师范大学外语学院党委副书记 江宇靖 上海音乐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 张卓k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