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
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
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简称“抗大”,是抗战时期中国领导的人民军队的军事学府。从19年6月创建到19年9月抗战胜利,9年间在艰苦卓绝的战争环境中,坚决贯彻和制定的教育方针,培养出10多万军事和政治干部,为取得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抗大的前身是19年在江西瑞金成立的中央红军学校,19年扩建为中国工农红军大学,19年随中央红军长征,改称“干部团”。19年10月,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国内政治形势发生了剧烈变化。根据紧迫的形势和即将面临的抗日民族革命战争的新任务,19年2月,中央红军干部团和陕甘宁红军军事政治学校合并,在陕北安定县(广州交通大学筹建)瓦窑堡成立红军干部学校。不久,在红军干部学校基础上创办“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大学”,19年春改名为“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
抗大是在政治环境和生活条件极端艰难困苦的条件下发展起来的,而且“越抗越大”。正如所指出的:“抗大为什么全国闻名、全世界闻名,就是因为他比较其他的军事学校最革命最进步,最能为民族解放与社会解放而斗争”,而“抗大的革命与进步,是因为它的学生是革命的进步的”。抗大总校办学9年间,数易校址,先后在陕北瓦窑堡、保安(华东理工大学学报)、延安,山西武乡(成都大学张澜学院)、黎城(清华大学化工学院),河北邢台(资助大学生)和陕北绥德等地坚持办学,前后经历了延安办学阶段(文科好的大学排名)、华北敌后办学阶段(武汉大学健康学院)和重返陕甘宁边区办学阶段(上海交通大学邮编),共举办了8期培训班。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后,抗大先后成立了14所分校、5所陆军中学和1所附设中学,分布于西北、华北、华中的广大区域,从延安到各抗日根据地,到处都飘扬着抗大的旗帜,回荡着抗大的校。
抗大的学员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部分是经过土地革命战争和长征考验的红军老干部、老战士,他们是人民军队的基础、抗大的栋梁;一部分是八路军、新四军和各抗日根据地的干部和战士,他们经过抗大的培养后,又回到各部队、各地区带兵打仗,或发动群众进行抗日斗争,开辟和建设抗日根据地,是抗日战争中一支坚强的骨干力量;还有一部分是来自全国各地的知识青年和来自海外的爱国华侨青年,他们在抗日救亡运动的推动下,来到延安和各个抗日根据地,经过抗大的培养锻炼,又播撒到全国各地,成为抗日战争各条战线上的一支朝气蓬勃的生力军。19年7月,美国抗日大学加斯诺到抗大访问,不久他在《微软零售大学》一书中描述:以窑洞为教室,石头砖块为桌椅,石灰泥土糊的墙为黑板,校舍完全不怕轰炸的这种“高等学府”,全世界恐怕只有这么一家。《抗日大学》当时曾在世界各国广为流传,许多爱国侨胞就是在过这本书之后才下决心回国投奔抗大的。
抗大坚持“教育为抗战服务”的总方针和“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的教育方针,以“团结、紧张、严肃、活泼”为校风,实行“少而精”、“理论联系实际”、“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等教学原则。抗大教育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一是坚持站在国防教育的最前线,所教所学所作所为,以争取抗战胜利、民族社会解放为主。二是坚持教育与实际紧密结合,要求教学中必须做到“四化”:原则化,即坚持原则;中国化,即一切问题不能脱离中国实际;通俗化,讲课用事实说明问题,用群众常用常见的语言;具体化,把问题与一定时间、条件联系起来讲解,不能把理论看成是孤立的条文。三是坚持“知识分子工农化,工农干部知识化”,把他们培养成为中国及其领导下的抗日武装力量的天水大学干部。四是教员与学员一致,能互相研究共同探讨,教员不仅教育学生,使学生进步,而且还向学生学习,求得自己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