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毕业十年了原本相同的起点为何同学之间的差距会越来越大
大学毕业十年了原本相同的起点为何同学之间的差距会越来越大
大学毕业对于很多人而言,称得上是人生中的一个“分界点”。从简单的校园模式,切换到真正的现实世界,难免要面对迷茫或者认知的颠覆。
很多同学经过几年的时间,在思维和性格上发生了明显的改变,有人管这叫“成长”,也有人说这叫“妥协”。但实际上,不光是刚走出校园的学生会有困惑,毕业很多年的人也有这种体会。
笔者在某个知名学生论坛上,看到了这样的话题,有位同学问:毕业十年了,为什么我感觉自己跟同学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
原来他是一名后,在上学时成绩算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高考时进入一所重点本科大学。男生从小就被家长教导,“只有努力学习以后才能有出息”。
在他的印象里,不乏从“草根”实现逆袭的“成功人士”。说起这方面,笔者也非常理解,记得我们上大学时,同学们对于毕业后也是充满期待的。
特别是看到俞敏洪等本身是“尖子生”出身的例子,也让很多人相信“书中自有黄金屋”。但或许我们思考的层面还是太简单了,没有想到个例不能代表普遍情况。
现实中出现了很大偏差时,就会感到超越了自己的认知,但忽了一个事实:或许本来就是我们的想法太片面。
这位男生对比了他跟几位同学,在毕业十年后的差别,发现自己过得好像最不如意。原本在学校里“混日子”的同学,进了一家国企工作。
虽然工资不高,可吃穿用度却从不考虑太多。而他上学时很努力,毕业后在私企工作,工资已经高出很多。但除去每月还贷、通勤成本等各种费用,还是比较吃紧的。
更重要的是,他拿到这个水平的工资,前提是付出很多时间在工作上,几乎很少有空闲。找份轻松但待遇太低的岗位,又不现实。对比了自己跟同学的差别,男生感到有些迷茫。
或许很多同学也在思考同样的问题。大学毕业时大家明明在相同的起点,为何毕业后差距会越来越明显?过来人表示,这很正常。
首先,原生家庭确实发挥着很重要的作用,“起跑线”本来就不尽相同。学生们所说的“起点相同”,或许是一种误解。
就拿求职来说吧,如果家长本身在比较好的单位,或者人脉比较广,得知的招聘信息和应聘渠道就更多。有些岗位名额有限,并不公开招聘而是内部推荐形式。
个人的学历和学习水平,是就职的门槛。如果大学生毕业后从家庭得到的支持很有限,那么学历就成了决定起点的另一个“关键”。
就算有少数高学历的毕业生最后改行做了低端工作,但从更大的概率上说,学历好确实有更多选择空间,让普通家庭的人有翻身的可能。
性格的差别决定了在职场能否顺利发展,在当前的工作模式下,开朗、外向的毕业生往往比内向的同学更“吃香”。
情商和观察力,对实现晋升有很大帮助。很多同学在大学期间比较k21,但是进入工作以后反而感受到瓶颈;有人却摸清了职场的规律,受到上司的提拔。
还有一个因素经常被忽,那就是机遇。有时学历水平、个人努力程度和性格差不多的毕业生,拉开差距的原因可能只差一个“机会”,但很多已经有所成就的人,或许只强调了努力。
大学毕业后,即使是同一个班级的学生,十年后也会呈现出明显不同的状态,这取决于很多因素。有位同学总结得有点道理:或许差别一直存在,只是同在一所学校里,我们误以为起点相同。
笔者认为,我们的培养理念中,教学生坦然接受差距,是经常缺失的部分。家长们觉得,告诉学生“起点一样”,他们才能有动力。
当学生们努力的结果没有达到预期时,或者发现自己即使很勤奋,也难以达到另一些同学的“起点”,这时就很容易进入迷茫和苦恼。
如何让学生们既接受现实中的参差,又在这个基础上争取改变,这才是家长们更需要思考的。接受差距,并不等于不再努力,而是更加理性地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