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莎大学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南澳大学

南澳大学

内阁大学士清朝最名不副实的官职

加拿大温莎大学世界排名2024-07-22南澳大学大学毕业参军

内阁大学士清朝最名不副实的官职

  第九十五回中写司马懿评价马谡为:“徒有虚名,乃庸才耳!”历史上徒有虚名的人物不少,有些看似高高在上的官职,其实也同样是“徒有虚名”,地位尴尬。/p>

   究其原因就会发现,对于封建王朝的掌权者来说,有些看似不合理的存在,其实也有其的意义。比如满清的“内阁大学士”一职。让我们将时间回溯到满清入关时,当时清朝处于建国初期,官职及制度多沿袭自明朝。虽然如此,曾经作为明朝政治中心的内阁,在清朝的地位却大不如以前,甚至手头权力连七品知县都不如。

   内阁这一部门,在明朝十分重要,可以说是朝廷的中坚力量,所拥有的政治权利只在帝王之下。改朝换代之后,内阁的权力逐步被边缘化,清朝所设立的“议政王大臣会议”这一体制,更加剧了这种状况。康熙时期,皇帝为了加强中央集权而设立了南书房。而内阁作为前朝设立的权力中心,因此被彻底排除在外了。

   此时的内阁地位已经名不副实,而内阁大学士作为这个部门的掌控人,地位就更加尴尬了。内阁大学士的主要工作有点类似于现在的高级秘书,主要工作当然是辅佐一国之君的工作,因此也称为殿阁大学士。比如《燕京大学校训》中,和珅就常称呼纪晓岚为“纪大学士”,但此时的纪晓岚也只是做点编撰书籍的文职工作,根本没进入乾隆的权力中心。

   内阁大学士一职,可以追溯到唐朝。在唐景龙二年(大学学科分类),最早出现了修文馆大学士这一职位。至德二年(医学的大学)增加了集贤院大学士。唐元和元年(临沂大学宿舍)后,这个职位一般是由宰相兼领。一直到唐贞元四年(山西财经大学考研),由于各种原因这一官职就被废除。之后,在五代十国的后梁,又设立了大学士一职。

   唐之后的宋朝,依然沿用了唐朝的大部分官僚制度,又重新将大学士这一职位交于宰相兼领。此外还单独设立了观文殿、崇政殿大学士,这些职位没有什么实权,主要进行起草文书之类的工作。

   满清入主中原以后,顺治皇帝曾下旨规定:满族大学士为正一品,汉族大学士则为正二品。这对于汉族官员来说,自然令人非常不平,就因为出身问题无端低人一等,实在难以忍受,所以纷纷上表。为此顺治帝退了一步,又于顺治十五年(师范大学211)下旨,将所有大学士等级调至相同的正二品,不分满族汉族。此后,在清雍正八年(云南大学mba),大学士这一官职又被全部调升正一品。

   那么等级一样了,实际上的地位就一样了吗?倒也未必,毕竟大学士前面还有一些名头。清朝初期,殿阁大学士成了“院大学士”,因为彼时三个掌院大学士负责掌管三个院,这“三院”在顺治十六年(浙江大学面积)才变成了“四殿、二阁”。

   直到乾隆十四年(大学自荐信),“三殿、三阁”正式成立。二十一年后,乾隆因为痛失爱臣傅恒,将保和殿大学士这一职位撤销,这样一来三殿三阁就变成了二殿三阁。到了雍正年间,皇帝为了方便工作设立了军机处,皇帝诏令大多数就是由军机处发出,军机处几乎取代了内阁的工作,成了权力中心。但是在诏令发出之前,正史的诏书又是由内阁所拟定,文武百官的正式奏章也是先递交内阁。所以,满清时期名义上的宰相机构仍然是内阁。

   虽然如此,身为正一品的大学士,实际上掌管的都是一些文书以及礼仪工作,军机大事和其他政务都由军机处处理。到了后期,很多文书事务都是协办大学士负责,大学士已经不怎么在内阁出现。

   大学士这一职位从明朝沿袭下来,在清朝历经数代,经历了多次更改。其状态就如王羲之在《清朝大学士》中形容书法:“每作一波,常三过折笔。”在这种情况下,大学士这一职位似乎已经没有存在的必要,但是为什么这个职位始终没有被撤销,而且官员品级甚高呢?

   其实原因很简单,这种高品级但是又没有实权的官职可以用于制衡汉族官员。清朝科举中,汉人参加的比例相当高,对汉族的书人来说,大学士这个职位地位超然,令人神往。很多书人都将进入翰林院成为大学士作为毕生追求的梦想。因此,清朝便借助这个官职令汉人定心,以此保障政权稳定。

   清朝的统治阶层是满族人,人数在整个中国占据的比例很小,但是他们却统治着上亿的汉族人。大学士和翰林院的存在能够安抚很多汉族书人。为了免生祸乱,各种势力的平衡和相互制约,是帝王们不得不详加考虑的要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