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发布重要通知事关学生心理健康
教育部发布重要通知事关学生心理健康
近日,教育部印发,决定在今年5月开展k21宣传教育月活动,引发广泛。通知指出,要“营造积极关心、支持参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社会氛围”,并作出五项部署。
大学生心理问题注意到,重青少年心理健康已成为各界共识。大学的录取分数线编辑部此前开展的征集及问卷调查结果显示,“青少年心理健康”成为最受的青年话题。提升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全社会如何行动起来?推荐阅《大学生心理问题》k22文章!
总体来看,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呈现出良好的状态,大多数青少年积极向上,对自己有客观准确的评价,对生活、学习和工作有较强的安全感。但是,部分青少年存在心理问题或障碍,如自我接纳差、自卑、焦虑、抑郁、希望感不足、有轻生意念与行为等。特别是近年来青少年的心理问题检出率不断攀升,甚至呈现低龄化趋势,这些变化值得。
① 多数青少年能客观评价自我,但部分青少年自我接纳程度偏低并呈下降趋势。自我接纳是青少年自信的基础,与心理健康水平密切相关,表现为能客待自我,对自己的优点与不足有接纳和认可的态度。
研究发现,虽然多数青少年对自身有客观的认知,但是仍有部分青少年自我接纳程度偏低。2020年11月—12月,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对名中小学生的调查发现,初中生对自我的性格感到满意的比例,初一为.8%,初二为.2%,初三为40.0%;表示对自己的相貌和体型感到满意的比例,初一为.0%,初二为30.3%,初三为.5%。可见,作为青少年起端的初中生,对自我的满意度较低,比例基本在三四成左右。而且对学习的满意度更低,从初一到初三,对自己的学习状况感到满意的比例分别为18.9%、16.4%、17.7%,比例均不足两成。2015年5月—11月,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对名中小学生进行了同样的调查。纵向比较发现,2020年初中生对自己的性格、相貌和体型、学习状况感到满意的比例和2015年相比均有所下降,尤其是对学习感到满意的比例下降约6个百分点。
和初中生一样,高中生也存在自我接纳程度低的问题,且自我接纳程度呈现下降趋势。2022年10月,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对名高中生的调查显示,认为“有时觉得自己很没用”与自己完全符合和比较符合的比例合计为.4%,这说明有超过半数的高中生对自我的评价较低。同样,高中生的自我接纳程度也有所下降,2022年调查时高中生认为“有时觉得自己很没用”的描述与自己完全符合的比例为20.0%。2014年11月,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对25名高中生进行了同样题目的调查,高中生认为“有时觉得自己很没用”的描述与自己完全符合的比例为13.2%,2022年与2014年相比增加了6.8个百分点。数据显示,无论是初中生还是高中生,虽然大多数对自己感到满意,但是仍有部分中学生存在自我否定的心理。
可见,部分青少年存在自我接纳程度降低的问题,对青少年的情绪、学业、心理健康、人际关系等均有负面响。自我接纳程度低响部分青少年对自我的客观判断,容易导致低自尊以及怀疑自己的价值等心理,在行为方式上也较为消极。
② 多数青少年对自己有信心,但部分青少年存在自卑心理并趋于严重。自卑感强是一种病态心理,易使部分青少年产生无助、无能、无知的感觉,感到自己各方面都不如别人,形成消极的情感体验。
研究发现,多数青少年对自己的能力有理性的评估,四成多青少年肯定自己的能力,近六成青少年认为自己在某些方面能做得好。但是,有超过一成的青少年自卑感较为严重。2020年11月—12月,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对名中小学生的调查发现,有10.6%的中小学生肯定自己经常有“我觉得谁都比我强”的想法,其中,初一到初三学生肯定自己有“我觉得谁都比我强”想法的比例分别为11.7%、12.8%、15.9%,均超出了总样本比例。另外,有10.5%的中小学生认同“我好像在各方面都做不好”,其中,初一到初三学生认同“我好像在各方面都做不好”的比例分别为11.7%、13.3%、14.2%,比例也均高于总样本比例。这说明正处于少年时期的初中生自卑心理高于小学生,而且自卑感随着年级升高,逐渐升高。纵向比较发现中学生自卑感更加严重,2015年5月—11月,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对名中小学生的调查发现,没有“我觉得谁都比我强”感受的学生占比为.7%,没有“我好像在各方面都做不好”感受的学生占比为.6%,而2020年11月—12月的调查显示,没有“我觉得谁都比我强”感受的学生占比为.8%,没有“我好像在各方面都做不好”感受的学生占比为.0%,分别下降了6.9个百分点和9.6个百分点。
可见,不存在自卑心理感受的青少年只有半数多,而且近几年部分青少年的自卑心理趋于严重,自卑心理导致有的青少年表现出不想上进、退缩自闭的倾向,有的青少年表现出攻击性行为,产生亚健康的躯体特征如免疫系统功能下降等。长期走不出自卑的阴,会使部分青少年的学习与生活质量无法得到保障。
③ 多数青少年对生活感到满意,但部分青少年希望感不足并呈下降趋势。生活满意度是人们对生活的主观评价,内容涉及到家庭、社交、学习、学校、环境、自由等多个维度。
研究发现,多数青少年对生活感到满意。2023年3月,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发布的2022年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报告显示,该报告通过对山东、河北等个省(大学生毕业评语)近八万名15岁—26岁的大学生调查发现,七成多(暨南大学几个校区)大学生对生活感到满意。2018年,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对名青少年调查发现,青少年的生活满意度总体为.0%。由此可见,青少年对生活总体上是满意的,并且纵向比较有所提升。但是,也有近三成青少年对生活不够满意,这也响到青少年对生活的希望感。
2022年10月,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对名高中生调查发现,认同“对自己的将来抱有希望”的高中生比例为.5%,不认同“对自己的将来抱有希望”的高中生比例为11.5%。2020年11月—12月,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对名中小学生的希望感调查显示,有.6%对未来充满希望、30.8%希望感不强、5.6%希望感很低。分年级统计发现,初一、初二、初三学生对未来充满希望的比例分别为.7%、.0%、.6%,均低于平均线月,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对名中小学生进行了同样的调查,数据显示,中小学生对未来充满希望的比例为.4%,纵向比较发现,从2015年到2020年,中小学生的希望感下降了11.8个百分点。
可见,大多数青少年对生活较为满意,但是也有部分青少年存在生活满意度不高、希望感不足的情况。对生活感到满意、情绪稳定以及对未来充满希望,这些因素都是体现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部分青少年希望感不高并且有所下降的现象需高度。
④ 多数青少年不存在焦虑风险,但卷入焦虑情绪的青少年占比较高。焦虑也是青少年所面临的主要情绪问题。焦虑不仅直接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也对青少年的学习、工作、社交、睡眠等多方面产生显著不良响。
2021年1月,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对名高中生调查发现,七成多高中生有过焦躁情绪,经常和有时感到焦虑的比例为40.7%。2022年11月,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对2名中小学生的调查显示,有焦虑情绪的检出率为.3%,其中,21.8%有轻度焦虑问题,5.9%有中度焦虑问题,3.6%有重度焦虑问题,小学阶段有焦虑情绪的检出率为23.1%,初中阶段有焦虑情绪的检出率为.9%。
虽然五成多大学生、六成高中生和初中生不存在焦虑情绪,但是存在焦虑风险的青少年仍占比较高,从初中生到高中生、大学生,卷入焦虑情绪的青少年占比从近四成到近半数,并且随着学段升高而增高。焦虑情绪在心理上经常表现为担忧、紧张、不安、恐惧、缺乏安全感。有些焦虑情绪会逐渐转为焦虑症,导致躯体化特征产生,如肚子疼、头疼、心慌心悸、胸闷气短,产生濒感、腹泻等,对青少年的身心伤害较大。
⑤ 多数青少年情绪积极稳定,但青少年仍是抑郁的高风险人群。抑郁会使青少年情绪低落,对自己及外部事物兴趣减退,甚至产生自闭、自伤、自等行为。
2023年8月,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对3万多名10—16岁中小学生调查后发布的2022年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报告显示,.2%的中小学生无抑郁风险。纵向比较发现,无抑郁风险的比例由2020年的.0%上升到2022年的.2%,提升了4.2个百分点。同时数据也显示,中小学生存在抑郁风险的比例为14.8%。和小学生相比,初中生的抑郁风险更高,2022年11月,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对2名中小学生的调查显示,中小学生的抑郁风险检出率为17.9%,其中,有轻度抑郁风险的为12.8%,有重度抑郁风险的为5.1%,小学阶段抑郁风险检出率为13.0%,初中阶段抑郁风险检出率为23.0%,初中生比小学生高出10个百分点。
虽然多数青少年情绪积极稳定,但是青少年仍然是抑郁的高风险人群。部分青少年的抑郁风险,无论对青少年的自身成长,还是对国家的发展进步都存在不良响。
⑥ 多数青少年具有健康意识,但少数青少年存在轻生意念与轻生行为。青少年轻生事件成为备受的心理健康问题。
研究发现,轻生意念大多从中学开始。2018年,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对名青少年调查发现,有.3%的青少年表示没有过自想法,但是也有15.7%的青少年报告在最近一周、一个月或一年内有过自意念;分群体统计发现,有过自想法的青少年,中学生占比为18.1%,高校学生占比为14.3%,在职青年占比为15.7%。史姗姗等学者2021年调查发现,13.7% 的中学生曾有意伤害过自己,12.3%的中学生认线%的中学生有过自计划,2.3%的中学生采取过自措施。这说明,虽然大多数青少年不存在轻生意念与行为,但是仍有少数青少年对自己采取过伤害性行为或有过自计划,甚至有极少数人采取过行动。
生活压力较大。社会的快速发展与急速转型,对青少年提出了更高的发展要求,也使青少年面临更多的生活压力。生存、学业、就业、婚恋、住房等一系列压力,都有可能响到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水平。尤其是学业和就业两大问题,是响青少年成长与发展的核心要素。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2022年11月对全国2名中小学生的调查发现,小学四年级、五年级、六年级学生分别有40.1%、.9%、.9%表示学习压力大,初中七年级、八年级、九年级学生分别有.4%、.0%、.1%表示学习压力大;小学四年级、五年级、六年级学生分别有28.0%、28.9%、29.3%对学习感到厌烦,初中七年级、八年级、九年级学生分别有.1%、40.4%和.6%对学习感到厌烦。可见,相对于小学生,初中生的学习压力更大,学习厌烦情绪更严重。同样,青年也面临着较大的住房、婚恋、就业等压力。生活压力大给部分青少年带来较大的负面情绪与心理压力,如果不善于化解压力,则有可能产生心理问题与疾病。
生活方式不良。多项研究表明,运动、睡眠、饮食等生活方式与青少年心理健康具有强烈相关性。生活方式越好,心理健康水平越高,反之心理健康水平越低。2021年3月,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对40名初中生、高中生、大学生调查发现,仅两成多青少年每天运动,有5%甚至从不运动。2018年,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对名青少年的调查发现,随着年龄增长,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比例总体呈下降趋势,14岁—19岁年龄组、20岁—29岁年龄组、30岁—岁年龄组青少年经常进行体育锻炼的比例分别为.1%、19.8%、18.9%。2023年12月,第5次未成吉林大学第四医院使用情况调查报告显示大学生心理问题民周一到周日的上学日平大学城二手房时长在2小时以上的比例为11.1%,节假大学生心理问题时长在5小时以上的比例为13.1%。运动时间少、睡眠时山西医科大学学报时间长等因素均会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带来负面响。
心理健康教育不充分。良好的心理素养有助于抵御负面情绪与不健康的心理状态。但是,2018年,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对名青少年的调查发现,青少年群体的心理健康素养略低于全国水平,差异的题目比总样本的正确率低近30个百分点。而且部分青少年不善于自我减轻压力,认为自我减轻压力有效的青少年占比仅六成多,还有近一成的青少年认为基本无效。产生这些问题均与心理教育不足有密切关系。调查还发现,青少年对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健康服务的评分远低于疗保障、学校体育课、健康教育、体育场地设施等的评分。其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总体得分为5.14分(闽南师范大学学报),刚超过平均分。分群体比较发现,中学生评分和高校在学生评分分别为6.01分和6.12分,在职青年评分k22,仅有4.分,低于平均分。这也说明在青少年获得的服务中,心理健康教育还不能满足他们的需要,尤其是在职青年的心理健康教育更为不足。
心理健康服务跟不上。专业的心理健康服务能有效地帮助青少年缓解与疏导心理问题与疾病。但是青少年能获取到的专业心理健康服务也很有限,尤其是部分在职青年更是较少寻求专业心理帮助。2018年,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对名青少年的调查发现,只有四成青少年认为自己在需要时能找到专业的心理辅导机构,.1%的青少年表示不确定能不能找到,22.4%的青少年明确表示找不到。即使是青少年学生,认为所在学校有心理辅导机构的也仅有半数多,高校在学生表示学校有心理辅导机构的比例为.8%,比中学生(女大学生借钱)高出17.7个百分点。因此,青少年对心理健康服务的评价只有5.0分(俄罗斯的大学),在各类健康服务中评分k22。中学生和高校在青年的评分分别为5.分和5.分,职业青年的评分为4.分,三类群体对心理健康服务的评分均低于其他健康服务评分。尤其是职业青年的评分,未达到中等水平。这说明部分青少年找不到或者不善于寻求专业的心理健康服务,即使寻求到心理健康服务,其获得感也较低,社会化心理健康服务更是跟不上。
社会支持体系建构不完善。有效的社会支持直接响到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发展水平。但是研究发现,有利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社会支持体系建构还缺乏系统性与协同性。例如,很多家长最关心的是孩子的学习成绩,身体健康排在其次,对情绪与心理的更是少之又少,甚至将情绪排在最后。研究也发现,遭受过学生欺凌的青少年更多存在抑郁、焦虑、自卑等问题,但是有的教师和家长对学生欺凌现象还不够,有的社区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支持更是偏少,青少年缺乏社区互助、社区心理辅导等方面的支持。
拓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渠道与方法,全面提升青少年心理健康素养。人工智能时代,青少年的心理问题更加多元化,信息技术的发展对青少年有更大的吸引力,家长和教师的响力可能会减弱。因此,更需要拓宽心理健康教育渠道,把线上与线下的、校内与校外的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要全员覆盖,不仅在校学生有机会获得心理健康教育,在职青年、留守流动青少年等人群均需要普及心理健康教育。还需要定期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素养进行评估,及时发现部分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全面提升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素养,做到“一个都不能少”。
提供专业化精细化的心理健康服务,促进心理健康服务向纵深发展。青少年不仅需要心理健康教育,还需要专业化和精细化的心理健康服务。2023年5月,教育部等十七部门联合印发了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大学生活的感受),专门提出要加强心理健康服务。因此,需要为不同群体的青少年如农村青少年、职业青年、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等提供有针对性的个性化服务,提高青少年获得心理健康服务的便捷性与获得感。定期对心理健康服务人员进行培训及专业能力评估,解决心理健康服务人员专业化水平不高、角色定位不准确等问题,更好为青少年服务。
强化青少年的健康意识,引导其养成科学合理的生活方式。把重睡眠、饮食、运动等作为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使青少年从小掌握科学的健康保健知识,养成热爱运动、科学饮食大学生心理问题等良好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兰理工大学络时代青少年的认知习惯,构建多元的心理健康宣传模式,建设心理健康数字化教育平台和服务平台,丰富心理健康的教育和宣传内容,调动青少年的积极性,使青少年主动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
细化青少年心理健康政策,为青少年发展提供多元化的政策支持。近年来,我国先后出台了多项关怀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政策、制度、文件,如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中国陶瓷大学)等,其内容均包含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但是,青少年群体面临的心理问题多种多样,不同的青少年群体需要不同的关怀与帮扶。因此还需在政策层面进一步助力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和服务。例如,提升农村心理健康教师的专业素养、对职场青年的心理状况进行定期筛查、给予留守青少年心理健康深度关怀等,均需要有健全的政策、制度等作为保障。因此,建议制定的服务青少年的政策制度能够更加细化可操作并有所倾斜,使青少年获得多元化的政策支持。
切实减轻青少年生活压力,构建心理友好型社会支持系统。家庭、学校、社会、等各方面需要把青少年心理健康放在重要位置,建构起互相协同配合的联动机制,整合社会各方资源,在全社会营造有益于青少年的心理友好型成长环境。各部门需要围绕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目标各司其职,例如,管理部门出台服务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支持性文件与政策,宣传部门通过多元渠道引导青少年重心理健康,卫生健康部门重点做好监测评估工作,教育部门需要做好心理素养的科普工作等,这样才能形成一个心理友好型社会支持系统。而且各部门都需要为切实减轻青少年生活压力采取有效措施,优化青少年的成长环境,防控生活中容易导致心理问题的风险源。
选自 《人民论坛》杂志2024年第8期原标题 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因素及对策分析
特大学文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