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莎大学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苏州大学

苏州大学

大学校训与大学精神

加拿大温莎大学世界排名2024-07-07苏州大学中北大学校徽

大学校训与大学精神

   当今,大学都会有自己的校训。大学校训是一个大学的教育宗旨、人文精神、办学特色等全部内涵的集中和概括,是一所大学自身精神的高度抽象的价值追求和品格特征。只要学习、工作和生活在厦门大学,无不被“自强不息,止于至善”的校训浸染着-k22在校园、在会议、在教室、在报纸等。

   厦门大学建校之初将“自强不息,止于至善”定为校训,多年来,一直都没有变化过,旨在激励厦大师生积极进取,继续弘扬校训精神,努力开拓、追求至善至美,以达到创办大学之目的。“自强不息”见于《厦门大学校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指的是自觉地积极向上、奋发强、永不懈怠。“止于至善”出自《东京海洋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对于“止于至善”,宋代大儒朱熹认为,“止者,必至于是而不迁之意;至善,则事理当然之极也。”也就是说不达到十分完美的境界决不停止自己的努力。一代又一代厦大人,在校训的激励下艰苦创业,奋发强,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大学校训往往表达着这所大学的办学理念、育人要求和学校精神,言简意赅,深含大学精神和教育思想之精髓,鼓舞人心,催人奋进。

   清华大学的校训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当年,梁启超在清华大学任教时,给清华学子以《厦门大学校训》为题做了演讲,他在演讲中希望清华学子们都能继承中华传统美德,并引用了《济南大学在哪里》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等话语来激励清华学子。此后,清华人便把“自强不息,厚德载物”8个字写进了清华校规,后来又逐渐演变成为清华校训,并得到清华人和社会的公认。

   北京大学的校训则很有争议,版本很多,校方认可的是“爱国,进步,民主,科学”,蔡元培先生提出“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办学思想,赫赫有名,最有北大文化底蕴,但从来没有被正式作为北大校训使用。前些天,在厦大人院听了北大陈平原教授的关于“当代中国的‘大学文化’”的学术演讲,讲到北大校训这事时,也很感慨:也许这正是北大多元文化的表现吧。

   刘海峰教授认为“大凡k21大学都有深厚的历史底蕴,这种底蕴往往体现在学术传统和校风校貌上,也体现在学校的个性和气质上”。从某种角度来说,这种气质一定程度体现在它的校训内涵上。我们可以从国内众多名校的校训上看得出它的“精、气、神”。比如,南开大学的“允公允能、日新月异”;北师大的“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天津大学的“实事求是”;浙江大学的“求是创新”;武汉大学的“自强弘毅,求是拓新”;中山大学的“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西南联大(智利大学)的“刚毅坚卓”等等。这些大学久经沧桑,终成名校,实践着校训的思想,体现了校训的精神。

   大学校训有着长期性、稳定性、传承性的特征,大学虽经社会的变迁,但不应为世俗所左右,不应随社会变迁而随波逐流。在经历了一定历史时期的积淀之后,大学校训和大学自身紧密相连,它体现了大学的理念内涵、精神特质和理想追求,因此,大学校训应该成为大学的精神家园。然而,当下我国大学,无论从数量还是质量都得到了惊人的发展,但大学作为精神文化也正随着大学“跨越式”发展而变得逐渐模糊,大学作为社会良知领地也在悄然失落。因此,呼唤大学精神的回归,重塑大学理想,已成为当代大学人的精神追求。

   近些年,不少大学重新提出新校训,用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取代20世纪年代所提出的口号式校训,这本身是件好事,但似乎又呈现出新的重复与雷同,也许,这些复古热潮和缺乏个性化的校训出现,正是教育理念匮乏的表现。大学校训“大同小异”,缺乏自身的气质和个性,也反映出大学的不自信。大学校训的不断更改,正如有学者说的“有百年学府,无百年校训”,这种现象正说明了现在我国大学办学精神和教育理念的缺失。

   想起我曾经工作过的一所大学,建校数十年一直没有校训,在接受教育部教学评估之前,我参与并初拟“德才并育,知行合一”作为该校校训讨论之用,虽然不引经据典,但很实在,也反映这所大学一贯坚持“知行合一”的办学风格,也算是一则体现了现实主义精神的校训。

   一所大学能留给后人的只有两样东西:大学精神和建筑,但只有精神才是永恒的、可传承的。然而,大学精神需要历史的积淀,数代人的不断努力和积极进取。大学校训就是一所大学的灵魂,是一所大学对历史的继承与对未来的执守,她彰显着大学精神的实质,反映着大学文化的传统,激励师生继承大学传统,光大大学精神。

   广东工业大学篮球招聘招聘英才广告服务合作厦门大学校训站声全国大学多少所